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台北人》读后感

时间:2024-01-21 03:16:43
《台北人》读后感[本文共8560字]

台北人读后感

在还没有读完《台北人》的时候,我就想把这本书吼着对周围的人说,快看看这本书。现在仍然这样想,像个祥林嫂一样,兜售这本书一样。本书作者白先勇,里面是一个个短篇小说,每篇刻画一个人物,讲述一段过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合集,在我来说,失败之处是在最后的最后加入了一篇别人的读后感和分析,典型的学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看这本书,或者看任何书之前,不要去看别人的评价,不要去看别人的分析,我喜欢自己去感受,也许你看完还是读不懂,但终究有一天,某一个瞬间,书中的一些情节,一句话会给予你一个解释,也许,这解释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传达作者的初衷,伟大之处也正在于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养分。我个人始终倔强的觉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来的东西,兴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一个故事,分析出来各种目的,各种隐喻,其实也许作者就是单单纯纯的想说个故事罢了。所以,如果你读到个故事,但没有感受到深处的震撼,那并没有什么干系,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况,也许刚巧,作者就是告诉了你这么个故事,至于你的所得,谁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体里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实在不想把它写成一篇我所讨厌的分析性读后感,也是因为没那个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传达的东西,所以就单纯的觉得很震撼,然后真诚的推荐个周围的人。让每个人自己去认识,结识,书中一个个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样的各色人等。

第二篇:《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却落得晚节不保、一生凄凉;《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身处闹热的筵席,却心在前尘往事的回忆当中,时代的冲击令人不禁唏嘘过去的旧时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悲凉。

某人跟我说白先勇是男同性恋(这本书也是他介绍我看的),我说怪不得呢,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如此细腻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满腹心事,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将各种女性描写得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呢。总觉得他是喜欢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对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怜惜,但是却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个怀旧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白先勇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现实,右手回忆,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光线表面下,沉湎于过去而不可自拔。

第三篇:台北人

白先勇:《台北人》

翻开白先勇的《台北人》,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纪念先父先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年代!”不经在想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让作者及他的父母难以忘怀,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来记录他们走过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日子,他们在那个年代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需要向后辈们点点讲述来抚慰自己饱经风霜的心灵,是怎样特殊的往事让作者借此篇小说来表达对父母以及那些共同生活在忧患重重年代里的先辈们的敬意,同时也向我们这些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缓缓道来怎样的情节,传递何种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翻阅这十四个短篇小说,发现它们共同描述了内战前后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战争年代里各色各样,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的迥异的生活。战争,**,分离,死亡,冷漠,这些是这本小说的大背景,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人性在忧患中或大放光芒或肆意扭曲,在时代大背景里,人们都是浮游生物,渺小,低微,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无法预测明天会有怎样的悲哀降临在自己身上,无法阻止忧患重重的年代的前进或倒退的脚步,无力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就上演各种戏码,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生大舞台上展现魅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物,旦角或丑角,我们无从评判,毕竟我们未经历过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当自己面临那些境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把青》里的主人公朱青因战争爆发而丧失了新婚丈夫郭轸,在师娘的精心照顾下才放弃轻生的念头,多年之后在台北和师娘再次相遇的朱青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胆怯害羞,一身透明紫纱洒金片的旗袍,一双足有三寸高的高跟鞋,一扭,全身的金锁片便闪闪发光起来,赢得满堂喝彩的朱青再也不会因为情人小顾的去世而悲伤,沉迷于麻将和厨艺的她对生死置若罔闻,战争把她的怜悯慈悲一点点消磨耗尽,多情善感的她如今只求精彩快乐的过今天和以后,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快乐,可在战争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说“我很快乐”呢?另一个深受战争残害的是《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补课辛苦积攒的钱给香港表哥偷渡未婚妻,满心期待用十根条子五万五千块换来自己的幸福,不曾想表哥骗了他,他颓废了消沉了,曾经洁身自好的他为发泄愤怒找到了洗衣婆阿春,不曾想被阿春暴打,咬掉大半个耳朵,他的人生因为战争而从幸福顶端颠落到穷困潦倒,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学生装清秀干净的卢先生和水秀灵透的未婚妻肩并肩依偎在花桥的美丽照片反衬讽刺了战争给他们和那个年代人们带来的极大的悲伤痛苦,我想象不到若没有战争郎才美貌的他两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意思是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延伸意指今朝昔比,物是人非,曾经穿梭于富贵堂前的大人物现如今只能徘徊于世俗人家。正如《红楼梦》中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繁华喧嚣,热闹非凡都已是忘不掉的回忆,在战争的摧残下满载欢乐的歌舞场已是烟消云散,空空如也。《台北人》中,无论是见证了台儿庄胜利的老长官赖鸣升还是享尽荣华富贵的钱夫人,抑或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吴柱国吴教授,每篇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部轰轰烈烈的历史,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可如今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虽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却念念不忘曾经在大陆经历的金雕玉砌,纸醉金迷的繁华。曾经是每个重大场合的核心人物,曾经统领万千人马,曾经一呼百应的宠儿,那些数不尽的曾经是他们今天、此刻得以生存的支柱,是他们自豪的可以炫耀的资本,是他们人生灿烂辉煌的证明,所以每个人都忘不了曾经的

光彩动人。赖鸣升虽成了伙夫头,却忍不住每次在岁除之际向刘营长家里人炫耀自己台儿庄战役时光 ……此处隐藏3590个字……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让人心酸的地方就在于此,最脆弱的个体生命,在最无助的时候,笑给你看。她们苦笑着,笑的还很美。繁华与荒凉并行,人世悲苦走向极致,然后无声无息的沉默下来,仿佛告诉你一切都是没有尽头的。她们都安静地消融进地平线,重新回归生活。白先生毫不避讳苦难,有悲天悯人地去发掘人物的闪光点。多一份宗教式的悲悯。

正是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看得见的、听得见、觉得出的人,几乎构成了一部“民国史”( 【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于梨华 )这些事物都不是白先勇先生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读者自己去体会的,这是那个时代的荒园,以及荒园里消陨、但不败的花。

第五篇:台北人简析

《台北人》开题报告

一、选题名称:

不同阶层在战争背景下因丧失而体现的社会问题

二、选题意义:

民国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而时代背景下的人是无力的,唯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求得自保。所珍视的东西离自己而远去,内心逐渐被绝望所占据,只有紧紧地抱住头,恐惧着。于是,人的良知和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所淡漠。秦癫子,李半城,卢先生,荣掌柜(《花桥荣记》),甚至是朴公(《梁父吟》),同为失意者,他们都失去了曾经自己所追求的、自己所拥有的珍视之物(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道德、人性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暴露出其本质。

不得不说,秦癞子是一个十分难以评价的人物。曾经有三妻四妾的他好歹也是一任知县,但是在战乱之后,勉勉强强才找到的公职也因为他的贪色而无以为继“他原在市政府做得好好的,跑去调戏人家女职员,给开除了,就这样疯了起来,我看八成是花痴!”最终,在洪水中死于非命,“从沟底把秦癞子钩了起来,他裹得一身的污泥,硬邦邦的,像个四脚朝天的大乌龟,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掉到沟里去的”。虽然这个人物让笔者着实感到一丝不快,但是这些和他的现实落差、最终命运放在天平上比较,不得不说,难以衡量。但是,面对失去,他选择了放任,也必然会因为自己的放任而最终失去更多。 说到失去的落差感,没有人会比李半城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了。战乱之前,“从前在柳州做大木材生意,人都叫他‘李半城’,说是城里的房子,他占了一半”,荣华富贵,然而战乱之后,半城的地契成了一堆废纸,当年的富甲一方到了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步,妻离子散,孤苦伶仃。直到一个早上,“就在我们巷子口那个小公园里一棵大枯树上,老头子吊在上头,一双破棉鞋落在地上,一顶黑毡帽滚跌在旁边”。面对失去,他所展现的,是无力。

上述二人属于社会中的下层群体。然而他们与一般的下层群体又不同。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曾经可能拥有过的财富、权利丧失一空,穷困潦倒。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给他们造成的影响,他们过去的经历反而会给他们带来落差感从而影响他们对于自身现实状况的判断,使他们更加难以面对现实。于是,就有了秦癞子的妄想成疯、李半城的无奈自杀。

卢先生在逃难到台湾之前,是广西桂林大户人家的公子,衣食无忧;在逃难到台湾后,经历与青梅竹马的订婚妻子分别的他本身已是举步维艰,当了老师加上自己养鸡才有了糊口的能力;然而,当他拿出自己积攒十四年的存款希望把自己的妻子偷渡入台湾时,拿了钱答应一定办成的表哥却——“他表哥把他的钱吞掉了,他托人去问,他表哥竟说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至此,卢先生最后一点的理智和道德被愤怒、绝望彻底冲垮,先是和洗衣女阿春的混乱关系,在揭发和别人偷情的阿春之后在扭打中受了重伤,“三脚两跳她便骑到了卢先生身上,连撕带扯,一口过去,把卢先生的耳朵咬掉了大半个”,

对学生的泄怒使他失去了工作,愤怒使他更加趋向死亡。于是,在一个早上,他永远的沉睡了。面对失去,他所选择的是与之抗争,但很不幸的,他被彻底的打垮了。

较之所有这些角色,黄掌柜(“黄天荣的米粉,桂林城里,谁人不知”)的生活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从小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嫁给了一个军官,享受了一段相当安闲的生活;战乱中,只身一人逃到台湾,开了一间小饭店。虽说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在没有一个家庭保护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自力更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庆幸的好运气。事实上,她不仅自给自足,还有能力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比方说自己的侄女秀华。面对生活,她努力抗争,在那个不易的时代不易地活着。

上述的两人属于社会中的中产阶级。虽说是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境遇、结局却完全不同。他们往往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勉强用自己的辛苦换回报酬,坚持着在战乱之中糊口度日。但是作为图科可以领会的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正如卢先生,他的心境从一开始对于订婚妻子的坚定到后来14年积蓄被亲人骗走,再到遇见阿春前后的事件,从平缓走向低谷在走向更低谷。从老板娘的一些用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板娘在经历了诸多生死离别之后从最初的自夸桂林到文章最后去取卢先生的照片这两个细微变化,她对于生活的那份憧憬在一点点地被打碎,逐渐走向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道路。

朴公可以算得上是那个时代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物,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也有他的失落。一个七旬的老者,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罕见了,他的时日已无多,更何况他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了。但是,作为一个退居二线的国民党高层,作为一个已经赋闲在家的暮年老人,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蛛丝马迹:首先是他的“副官”,或许在军队外时机已经没有必要在意昔日军阶相称了吧;其次,朴公家的那几幅书卷也相当有意思:

下联书明了日期:民国十五年北伐誓师前夕。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最后便是他口若悬河的武昌起义。一个连一盘棋都没有体力下完的老人,谈起往事却是如此生龙活虎,不得不说这其间有一些特殊的含义。这些细节联系上他的过去身份,我发现了他的“所失”——政治理想的实现可能。的确,国共一仗把国军打上了台湾岛,“收复”大陆已经不再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尚未破裂的梦,这些军人坚定地相信着,自己还会回去,但在酒醒梦碎之时,也不相信着。

三个阶层,三种命运。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人都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而无力的人,便只有沉浸在回忆和幻想的虚无中,虽然有时他们有积极进取的选项,但是他们甘愿为幻想而放弃。然而无论你再怎么无助,都没有任何人会真正给与关怀。他人所想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择手段地活着。可是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人吃人的年代 ,连应当负起责任的社会上层都显得那么无力和不作为,连社会本身都有无法面对,连政府的力量都显得那么渺小,作为一个深陷弱肉强食法则的社会人如果不把自己变成掠食的狼,就会变成他人的羊羔。

三、辅助与参考

《台北人》——《岁除》 《梁父吟》 《花桥荣记》

《(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论白先勇<台北人>的感伤主义情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以下更多相关范文也很不错:

《台北人》书评

浅析《台北人》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析《台北人》中的悲剧艺术

浅析《台北人》中的三个对立面

葛朗台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本文共856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